日常

今天早上吃完早饭把团购的菜送回家就直接进手术室了,刚好赶上高峰,在门口等了一下。
碰到了移植科的同学,“辞旧迎新”——他说今天是他们的第一例肾移植。
一抬头看到了Mr.L,哦,差点没认出来。这是他正式上班以来第一次工作时间偶遇……
领钥匙的时候还被门口的王老师笑了一下:呦,怎么一起进来了?

没有正常工作,好久都不操心了,今天直接到21手术间,发现是个男病人,吓了一跳;隔壁房间一个空着一个又是个男病人,一下懵了!赶紧找了个电脑看了一下,居然被安排在胃肠的手术间里……

结束下楼,总习惯性的看一眼16空了没有?谁在台上?不管他在不在……
不喜欢在16或是19做手术,小心翼翼,像极了要见公婆的小媳妇……

今天是一例浆膜下肌瘤的剔除,昨天谈话的时候专门再次做了妇检,好像子宫活动度不好,肌瘤位置有点低。手术证实了一切,但出乎意料的不顺,进腹很难。
上一次的剖宫产真的做得很糟糕,到处都粘的很厉害,7厘米多的肌瘤确实有点低,但是剔和缝只用了40分钟,而进腹就用了一个半小时,还心惊胆颤,可见遇到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有多重要!

做个有温度的医生,对每一个病人负责!
精进技艺,常常安慰!

—-对自己的要求!

每一个外科医生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和等待,快慢和数量有关,也和自己的积累有关。
手术笔记、心得体会、学会思考,都是一个个能让自己加速的“利器”……

每个咬牙坚持的瞬间,不一定会有让自己满意的结果,但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!

一定是哪里有问题:每次做完剖宫产和肌瘤手上都会留下线割的伤口,手套却是完整的;拒绝用包里配的三角针缝皮,而Mr.L却用它来缝头皮,同样的锋利程度,头皮远比腹部皮肤坚韧,是不是我进针的方向不对?

一年一度的国自然申请已经结束,像极了每年定期而来的高考。医院逼迫满足条件的人都要交标书,作为对科研无感的人我们笑称之为“全民大炼钢”。
可是,我们终究要学会两条腿走路,临床是一条腿,科研是另一条腿;一个水到渠成,一个日积月累……

前段时间,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,基础学科,法国留学归来从南开折腾到上财。他说,现在的学校科研压力并不大,教书的课时费已经足以在上海过上小康生活;讲课的老师看不上做基础研究的老师,收入高不了多少,还费心伤神;做基础研究的老师看不上光讲课的老师,讲课有什么意思,老讲老样子……所谓的文人相轻吧!
再细问,2014年他刚到南开一年便拿了青基,“哦,没什么,在南开人手一个,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呀……”,确实,那个时候每次回国来武汉,总听他说必带打印的一些论文,随身备读……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古人诚不欺我!

Ps:
1、洗手衣,终于从男中穿到了女中,有一点点开心……
2、昨天手术结束,骑车在司门口转了一圈,路边的店子很多都开了,虽然人没有那么多;绕道江边,推车走了一会,在长江大桥下听着火车隆隆开过的声音,江里轮渡的鸣笛声,武汉重启的声音听着真的很踏实!等武汉疫情结束,一定再走一次长江大桥去看一看桥那头的龟山公园,用脚丈量一下所谓的“龟蛇锁大江”!